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地址:国定路777号行政楼5楼 (邮编:200433)
电话:

双一流监测推进:65902297

学科规划与发展:65903583
事业发展规划: 65908704
研究室、高教所:65903473

“十三五”成就巡礼 | 传承创新,匡时文化建设彰显强大精神动力

发布者:李聪发布时间:2021-01-11浏览次数:661

【编者按】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以文化育人为根本,大力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化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学校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期推出文化传承创新篇,生动展示学校“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鼓舞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有为开新局。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在师生员工中具有集体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追求,以及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建筑风格、传统活动等。“十三五”以来,学校大力推进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格局,突出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价值内涵,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三风一训”建设,涵养科学精神,丰富学术底蕴。推进制度文化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目前,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商学文化为特色,与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相匹配的上财文化体系不断健全,为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与时俱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

上财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百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对时代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对学校特色的现实思考,是针对办学、治校、育人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观念,是基于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积累、提炼、升华。“十三五”期间,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深入总结、反思与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凝练、提升学校办学理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推进学校建设。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确保学校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蓬勃发展。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全体师生;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和发扬以“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为核心的上财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匡时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研究制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师生行为规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实现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学校以顺利召开第八次党代会和章程修订为契机,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方向。在传承百年优秀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凝练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凝练并弘扬新时代校风学风教风,丰富完善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上财文化标识体系。深化对学校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认知,丰富和完善学校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架构,进一步研究明确学校“已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位,确立“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凝练出“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放眼世界、坚持敢闯善创、坚持内涵发展、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方略;确定“博雅诚朴、守正创新”的校风,“至诚谨厚、思远笃行”的学风,“平允尚贤、求真问道”的教风,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建设具有上财特色、上财风格、上财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校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基于学科特色传承创新中国商学文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制定《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繁荣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案》,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上财贡献。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孔院”和“金融孔院”建设,在欧洲成立2所孔子学院。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英国伦敦出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刊《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英文版),为学科理论研究与学术文化传承构筑新阵地。立足学科和学术体系,形成一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特色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1949-2019)》获批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高水平科研和资政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

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奋力推进新时代依法治校建设。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契机,切实抓好各项制度建设工作,使学校建设成为高标准的依法治校示范校,构建与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进一步形成。

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开展章程修订,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探索形成具有上财特色的,包含内部治理体系、校院两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依法治校、信息化建设五大内部支撑和外部治理体系一大外部支撑的“5+1”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全面开展校内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研究出台规章制度“立法法”,学校建章立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1+6+N”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成立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研究机构专家委员会,填补智库领域权威学术组织的空白;校学术委员会中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教授和中青年教授的比例提高,“教授治学”进一步凸显。全面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编制落实权责清单,与学科评估绩效指标相挂钩的拨款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防审治并举,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工作体制,构建校党政领导负责、责任部门主抓和相关部门协作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专业优势,形成系统的内控建设理念,包括一个目标(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二层责任主体(学校层次和二级单位层次)、三条主线(完善制度、完善流程、风险识别)、四个原则(强支撑、大监督、高授权、短流程)和五项保障(改善服务环境、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促进信息沟通、提高监督能力)。从学校和二级单位两个层次开展内控建设,将内控建设融入校内所有业务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强化科学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构建了“七经十纬”的审计业务体系,完成学校内控3.0风险识别工作,51家二级单位建立完善了相关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二级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做好事前防范、事中审计和事后治理,“防审治”并举,有效促进二级单位的规范管理,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开放办学,创新校友会、校董会、基金会三会合一的合作发展工作机制。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广泛联络校友,分区域开展校友工作,积极推进校友组织建设。各级校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校友备案组织达79个,覆盖国内、联结国际的多维度、立体式全球化校友工作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加强校董会制度建设,通过《上海财经大学校董特别贡献奖颁授办法(试行)》等,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积极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提高社会参与,校董会成为学校全面实施开放办学的重要平台,多位校董先后与学校签署合作(捐赠)协议67份,协议总金额超2亿元。进一步完善基金会组织架构,建立投资咨询与风险控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借助专业投资人才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合理规避风险,有效提高收益,提升资金运营能力。基金会募资总额逐年增加,持续获得FTI透明指数满分,获评5A级基金会及多个省市级奖项。

多维育人,营造爱校荣校的文化氛围

2017年适逢建校100周年,学校充分发挥百年校庆在弘扬商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爱校情感等方面的功能,推进修史建馆、新闻宣传、联络筹资、学术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庆典专项、校庆公益八大工程建设,依托多元的学术讲座、活泼的文体活动、高雅的艺术实践、热心的公益服务等,激发师生校友的爱校荣校热情,增强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

打造校园主题活动品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优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广大青年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熏习中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培育人格。多年来,树立了“甲申”“论谈”“探索”“SUFE如师说”等学术讲座品牌,“金翼杯”校园短剧大赛、“蓝园杯”校园合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上海市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总决赛等大型文艺活动品牌,“健康SUFE”行动计划、“体育嘉年华”、“荧光酷跑”等体育活动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青年之声”专栏、“SUFE权益小助手”微信号,提高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和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力度。学生社团繁荣发展,截止2020年5月,注册在籍的学生社团达74个。校园情景思政主题活动走近学生内心,“校园文化节”、“岁月如歌”毕业季、开学第一课、校庆校园开放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题,营造了爱校荣校、共同奋进的匡时精神文化。

建成商学博物馆,传承创新上财特色优秀文化。传承百年商学文脉,创建国内首家以商学为主题的学科类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商学教育发展轨迹和生动图景。博物馆自开放运行以来,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各级领导、有关高校、社会各单位、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各大媒体以及广大师生、校友等纷纷前来调研和参观,业已成为教职工入职、新生入学的校情教育基地和服务社会的财经素养教育基地,为融汇商学智慧、推动商学研究、培植商学人才、涵养创业精神、传播商业文明提供博雅殿堂。深入挖掘弘扬学校百年文脉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信念,完成上财赋、办学铭、校史剧、《上海财经大学志》等系列文化项目。不断挖掘校史资源,丰富上财文化内涵,制作百年校庆宣传片《百年荣光》,编撰出版《百名校友访谈录》,组织召开纪念穆藕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引进科学管理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推出创校校长《郭秉文》专题传记纪录片等。

注重文脉传承,将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整体布局全过程。复建“国立上海商学院”老校门,树立郭秉文雕像、马寅初雕像、孙冶方雕像、姚耐雕像以及娄尔行塑像、向哲濬塑像、马寅初题字校训石、姚耐题字石、百年校史浮雕墙等景观艺术作品,编纂上财名师治学治教格言,镌刻、融入校园环境中。借助新媒体技术绘制学校历史文化景观、地标性建筑景观地图(微信小程序应用)并作释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示,为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了解学校历史沿革、特色文化提供便利。组织专家研讨、征集群众意见推进建筑物内外空间命名,整体优化学校人文景观布局,激励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拼搏。

多形式汇智聚力,校友兴校强校意愿不断提升。构建校友荣誉体系,评选上海财经大学杰出校友,建成校友馆,营造浓厚的“荣誉、感恩、反哺、发展”的校友文化。依托基金会理事会、校董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和校友会公益互助委员会,抓住校友秩年返校、校庆日、校友年会、理事会等关键时点和平台积极宣传募资项目,推进募资工作。依托捐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面向校友开展小额众筹,不断更新捐赠项目和宣传内容,为捐赠人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捐赠方式,设计了“点亮图书馆”“绿化基金”“体育馆座椅冠名”等捐赠项目。“十三五”期间,校友和校友企业通过智力支持、爱心捐赠和社会合作,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面向新时期,学校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