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联系我们

地址:国定路777号行政楼5楼 (邮编:200433)
电话:

双一流监测推进:65902297

学科规划与发展:65903583
事业发展规划: 65908704
研究室、高教所:65903473

“十三五”成就巡礼 | 立德树人,卓越财经人才培养开创崭新局面

发布者:王琳琳发布时间:2020-11-06浏览次数:444

编者按   

    在学校发展史上,“十三五”时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学校迎来新百年,顺利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胜利召开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新时代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愿景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通过“十三五”时期建设,学校发展跃上新台阶,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航程。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之际,官微特别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礼”专栏,全面回顾学校改革发展成就,生动展示“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鼓舞全校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有为开新局。本期主题为人才培养。



    “十三五”时期,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按照“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培养规格,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和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本科“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取得重大进展,育人育才能力显著增强。生源质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高水平稳定,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学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开创新局,具有鲜明上财特色的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卓越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

内涵发展  着力稳定规模优化结构

    学校坚持精英教育,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学生结构。截至2020年6月30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控制在16000人以内,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016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438人,留学生(学历学位生)536人。继续教育在校生(本科生)3090人。坚持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和专业结构,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进一步降至1.12:1,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控制在3:7左右。留学生生源国别进一步丰富,平均每年有120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

立德树人  构建协同育人创新体系

    启动“课程思政”专项计划,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学校实施思政课综合改革方案2.0,打造“富财经特色、融上财精神、传匡时文化”的课程思政类金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贯通,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每年校级常规教学项目立项建设,通过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专项给予经费支持。启动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迄今已立项建设40门,其中,全英语课程思政项目5门,11门课程纳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名单。经济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到“十三五”末期,全校本科近1000门课程均完成课程思政改革,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已立项20门课程,其中9门课程已通过结项验收。通过实施课程思政项目工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提高思政课程质量。搭建书记谈心系列平台,助力思政育人全覆盖。其中,举办“书记备课会”活动32次,举办“书记讲习所”活动23次,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切实做到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在全国高校引起热烈反响。二级单位纷纷制订适应本单位的书记谈心系列活动方案,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学生,进一步推进书记谈心系列活动落实落细落小,开创全校思政育人新局面。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程质量。以“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改革为举措,以“四式”(专题式、研讨式、自主式、体验式)教学为抓手,通过“三教四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紧扣青年大学生特点,通过增强情感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思政课讲得有虚有实、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载体和平台,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坚持管理服务育人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充分挖掘校内外丰富的思政工作资源,邀请杰出校友、企业家、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创新能手“进校园、上讲台、当导师”,打造出“明德·经世大讲堂”、“科学·人文大讲堂”等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运用新媒体、智能化载体,打造“互联网+思政课”新模式。打破传统宣传方式,创立“一报两网三微”立体宣传网络,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牵头发起长三角高校新媒体联盟,讲好上财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紧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四史”学习、国情社情研习、爱校荣校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青春告白祖国”活动,“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上海市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大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宣讲等,润物无声开展思政教育。

为国育才  健全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与时俱进,本科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深化以“立体课程、多元路径、个性体验”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2.0,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深入实施“秉文计划”,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科学重大问题为引领,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博贯通式培养方案,实现本科与博士的一体化培养。实施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推行案例教学、行动教学,实行定制化人才培养,卓越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充分发挥财经院校学科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三五”时期创新创业类课程校内外累计选课人数达14.4万人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969个,组织开设“匡时班”5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多渠道丰富通识课程资源,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通专结合”为特色的财经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持续开展“千村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建成会计与财务实验室、经济新闻实验室、金融实验室、数学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学生“实践、实验、实习”一体化的体验式教育,助力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千村调查】

学校持续开展“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为核心理念的千村调查,超过两万学生参与,提交调研报告逾万份,本科生调研报告被全国人大代表整理形成提案带入两会议事厅。改革实践得到社会认可,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刘延东同志评价项目“组织大学生深入实践,体察国情民情,受教育、长才干,是培育人才的好形式”,陈宝生同志评价项目“特色鲜明,突显育人实效”。

    强化顶层设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时期,学校深入推进研究生学科优化、导师岗聘、教学提升、学术之星、行业菁英、支持与保障“六大计划”,坚持研究生分类培养,积极构筑拔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创新基金培育机制,加大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完善研究生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机制,建立研究生“学术之星”朋辈引领机制,构建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能力“3C+3P”培养体系,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640项项目获得学校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国内A期刊发表论文92篇、国际SSCI期刊论文136篇,一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日益涌现。20人次获得上海财经大学“学术之星”奖,21人次获得“学术之星”提名奖。通过强化案例教学、加强实践实习、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等举措,培养大批行业菁英。成立案例中心,强化案例学习,累计近1000名师生参与培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170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其中,获批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11个(含示范级实践基地4个)。以校企联合开设实务课程为抓手,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专业学位实务课程30门。开设“自由贸易·金融·法律”自贸区特班课程,“十三五”期间共开设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37门次,选课人数1180余人次,有效促进通晓自贸规则的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

    坚持为国育才,加强国家急需和交叉人才培养。学校对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形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上财模式,厚植爱国报国情怀和全球治理视野。推进国家高精尖急缺人才培养,立足学科积淀和学术优势,创设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新设金融科技、财务管理(智能化)、金融工程与量化投资等项目(方向),培养领域急缺的拔尖创新人才。重视统计学、运筹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实践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科教融合育人。学校成为财经特色的国家急缺和交叉人才培养新高地。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形势,学校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项目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协同上海相关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依托与国际组织、国际知名学府的合作,构建多学科复合型课程体系,创新成建制全链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共选拔120余名学子完成海内外学习实习,并有近50人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实习历练。项目获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等机构广泛支持。《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等十余家知名媒体进行专题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学生身体素质有效提升。积极推广“SUFE SPORTS”体育文化,持续引入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文化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形成上财特色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学生在国际象棋、围棋、跳绳等特色体育运动中屡获世界第一。持续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继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除假期外,平均每月都有高水平艺术演出,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民乐团、合唱团双双斩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形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学生劳动意识得以筑牢。率先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1+7劳动教育体系,推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服务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云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线上下单,线下实践。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案例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追求卓越  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广泛认可

    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社会评价良好。“十三五”时期,学校育人育才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学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智能化环境下战略性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见上图),实现我校该奖项“零的突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研究生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9项。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专业,“经济学与商学”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程、教材与案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6门,7本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32篇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和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先后入选“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上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在数学建模、英语、文艺、体育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多次摘取桂冠。

    学校就业和招生持续向好,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iPIN中国大学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一批毕业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顶尖大学从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重要成效。53%的毕业生就职经济金融行业,服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每年均有毕业生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祖国边疆,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带动招生质量稳步上升。近年来,本科生平均录取分数由全国排名前20位升至前10位,在211院校、专业性院校、财经类院校中排名第一。研究生生源持续提升,报考人数日益增加。学校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4555人,较“十二五”末期增加78%。近80%的推免生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保障。

    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决贯彻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根本要求,深化改革,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源源不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卓越财经人才,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上财人的力量!